Pages

Saturday, July 4, 2020

「物密拍」測反應助病人自信返社區大埔醫院逾200人已用未來擬推至其他聯網- 20200705 - 港聞 - 明報新聞網

selasartari.blogspot.com

【系列二】

明報記者 艾博瑜

喇叭結合4燈柱

拍熄燈掣練反應及雙重任務能力

「物密拍」裝置由4條燈柱及1個聲控喇叭組成,當物理治療師以聲音輸入指令,燈柱會按已編寫的程式亮燈。「物密拍」分別有兩種訓練,第一種是訓練反應,病人需在燈掣亮起時盡快拍熄燈掣。另一種訓練病人「雙重任務」的能力,即一邊走路一邊兼顧周遭環境;病人需一邊走路一邊記下燈掣亮燈次序,然後依次序拍熄燈掣。4條燈柱的距離可按病人能力調校位置,病人亦可站着或坐着訓練。完成每次10分鐘的訓練,裝置會記錄病人拍熄燈掣的時間,並即時為病人表現計分,資料會儲放在數據庫中,物理治療師可一直跟進病人進展。

大埔醫院一級物理治療師吳賜文說,團隊量度在大埔的公共屋邨,由大堂走到公共設施坐下的最遠距離為268米,而在大埔區平均要每秒走0.8至0.9米才可安全過馬路;團隊根據以上數據及參考文獻訂合格標準,病人可在兩秒內拍熄燈掣、單應付走路的時間與邊走路邊拍燈的時間相差約四成等標準,代表合格,可嘗試走出社區。

以往土炮方法難客觀量度表現

吳賜文表示,以前訓練病人反應方法非常「山寨」,病人在兩條柱之間將膠圈來回對調,「(病人)夠鐘就馬上走」,遑論有客觀標準量度病人表現。於是,吳賜文萌生製作「物密拍」的念頭,並與醫管局資訊科技及醫療信息部系統分析主任鄭凱迪合作,為裝置編寫不同的訓練模式。

吳稱現時有切實的數據,「不是空想」,對病人而言亦有客觀標準去釐定可否走出社區,「自信心會更大」。鄭凱迪則表示,他們特意在訓練模式中加入鼓勵說話,物理治療師可省卻在旁監督病人,騰出人手。

大埔醫院去年11月開始使用「物密拍」,至今逾200名病人使用過,大部分是中風病人,亦有斷髖關節、初期認知障礙病人。吳賜文指裝置用途廣泛,目前於大埔醫院老人科日間醫院及復康中心、骨科康復科、北區醫院及沙田醫院的老人日間醫院各有一套裝置,未來計劃推行至其他聯網醫院。

冀整合數據庫

評估不同區出行所需能力指標

吳賜文說,他日「物密拍」推至其他聯網,各區病人的表現可整合成一個大型數據庫,整合出在不同區出行所需要的能力指標。他說,各區路况不同,「大埔區的病人可否去深水埗?」如能整合出數據庫,便可評估一名病人可否在不同區出行。

(智慧醫院系列)

Let's block ads! (Why?)




July 05, 2020 at 03:36AM
https://ift.tt/2D4XOV3

「物密拍」測反應助病人自信返社區大埔醫院逾200人已用未來擬推至其他聯網- 20200705 - 港聞 - 明報新聞網

https://ift.tt/2C8HyBY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